发布时间:2025-10-17 11:27:12    次浏览
《乡土中国》漂流手记(中)“差序格局”费老说,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是因为中国人以自己为中心划一个圈子,圈子大小以自己的势力厚薄而定。势力大,圈子就大;势力小,圈子就小。人一失势,眼看着圈子由大变小,炎凉之感顿生。圈子由自己这个中心向外一圈圈的推,亲疏决定远近,人伦即是位置和等级。外推最大是天下,最小是自己,个体和群体的界限是相对的、模糊的、弹性的。从个人修身可以一路推到平天下,从天下也可以一路退回到自己一个人。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费老看从外一路退回到自己这条路线,看出了“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可谓入木三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孙蒋毛为夺权而奉友邦、蒋时代的四大家族和后来的太子党,莫不如此。费老觉得西方团体个人的关系处理的比较好,在我看来,他们不过是另一种稍稍克制修饰了一下形式的图利方式罢了。图私利的本质不变,手段更人性化而已。“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费老强调中国和西方在团体和个人关系上的差别: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并由此推论出中国人和西方人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不同。感觉有些牵强。民国时代,中国国运处于低谷,民族自信丧失,于是睁了眼向西看。睁开眼是好事,能看到更多东西,思想更开放。但在低谷期看别的强者,看到的一切都认为是好的。因为它强,所以它的一切都是好的。民国那一代人从个人学识上讲,因为眼界打开,不再固步自封、钻自家的故纸堆,所以学贯中西、学养深厚的大师辈出。但是因为国运低迷,他们看西方的姿态不免仰视,或仰视英美,或仰视苏俄。因为大师们学养厚胆子大,有能力从各种角度解释别人的好和自己的不好,自成逻辑、自洽其说,各种貌似有理的理论大行其道。发明理论者不免敝帚自珍、反复宣讲, 也就成另一种思维定势了。孰不知各国有各国的发展过程,它们成长为今天的样子、形成当时的社会结构和行为习俗,都有其深刻的脚印和坚硬的理由,一丝一毫都变更不得。即使时光倒流,重新来过,它们也只会沿着过去的经历,一路演进到眼前。那是各国的宿命。随便横切一个时间截面,拿来对比,然后想当然地指出这个不同是因为某某理由、那个不同是因为某某因素,其实都只是一种智力上的游戏。中国怎么没有团体?中国的团体当然也与西方的团体有区别。但那些区别,真的就是我们所探究问题的原因吗?在我看来,中国因为嬴政太厉害,于很早时间就统一了国家,然后选择了郡县制集权,使得漫长的时间里“政府强、个人弱”,个人对政府没什么谈判力,只是牧和宰的羊群。在这种格局下形成了种种文化习俗行为模式。西方则由于自己的原因和条件没有形成这种格局,个人对政府的谈判力相对较强。落后黑暗的中世纪不去说了(西方发迹后,为了往前找理由,给祖宗添光彩,他们使劲从中世纪挖掘后来之所以变强大的线索和潜质,那是他们的造神说,跟我们这么多年做的差不多),落后者无地位,宗教和工业“双元”革命后,西方社会的个人权利才得以在英国寻求时机以制度方式实现并固化,由此加速增长并实现弯道超车,成为现阶段世界的领头羊。中国在早期农业社会的成功,恰恰成为后来工业社会的包袱。西方在早期农业社会的落后,反而成为后来工业社会的机会。世事更迭、胜败易位、新旧交替,人类社会整体上才能此起彼伏、波浪前进。否则, 就是领先者永远领先的僵化系统了。僵化者是不长命的。 “男女有别”以“亚普罗”“浮士德”等词汇和模式来概括中国乡土社会男女关系,认为中国乡土社会因为男女有别,男的多跟男的交往、女的多跟女的交往,因而同性恋程度“并不很浅”。学者研究现实、知识分子看农村,喜独辟蹊径,以过客眼光观察、以文艺词句概括,好看但未必真实、新颖却未必有理。可能外国人喜欢看吧。“礼治秩序”不变的环境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经验积累,形成规矩。依规矩而行,即成仪式。不问理由,照做即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是守礼。守礼,是尊重传统。尊重传统,是因为环境少变化,传统经验有效。当变化出现, 经验无效,礼崩乐坏就发生了。“无讼”大陆法系重条例,英美法系重案例。变动不多的社会,法规条例即是长期经验形成的“礼法”,依据条例进行判决问题不大。因为制定法规时的环境条件,与现在没什么太大不同。变化剧烈的社会,法规条例的更新往往跟不上形势变化,最新的案例就是目前最大程度切合现实的判断。以条例还是以案例来判定对错,内在的原因是对自身所处环境变化快慢的判断。变化慢的用条例、变化快的用案例。而变化快慢,又牵扯到传统与现代的分野。国家是统一的,而社会是二元的,乡村与都市并存,传统与现代同在。治理国家、依法治国,是该只用一套法律呢,还是用两套法律?若用一套标准,一定有一方不适应,会吃亏;用两套标准,那就是一国两治了。制定法律的人都住在城市,城市比乡村发达,发达者是不肯向下屈就落后者的,只会从自己的角度订出条例,强迫落后者遵守就是了。这可能是中国现在很多社会问题出现的一个原因吧。“无为政治”“权利”,以权求利,无利则没有动力求权,有利则要以权谋取。先有利之所在,后有权之所生。利,与生产水平有关,超出个人生存必须的产出越多,利就越大。超出生存必须的产出少时,对个人显得更珍贵,被抢走就会陷入生存危机。要剥夺此利须用暴力,蛮横无理,不给就强抢。超出生存必须的产出多了,剥夺此利难度就小了,拥有者不会为此拼命,剥夺者的手段也渐渐文明,加入谈判的因素,虽然也不免以暴力威慑为背景。剥夺者与被剥夺者的关系,随着生产能力的提升,逐渐文明。从不讲理到讲理、从统治到协商,社会的外在形式也就从说一不二的皇权至尊演化到协商沟通的民主平等了。农业社会主要利用光合作用、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小规模生产,可利用的天然资源能量值低、生产单位参与的人少、投入的资本量少,生产水平较低,超出个人生存必须的剩余较少,故皇权盛行、暴力盛行。工业社会主要利用埋藏地下凝聚亿万年能量的煤炭石油、以众多人聚集的工厂为单位、以专业化分工为特点进行大规模生产,可利用的天然资源能量值高、生产单位参与的人多、投入的资本量多,生产水平较高,超出个人生存必须的剩余较多,故民主诞生、谈判盛行。民主不会产生在生产水平较低的农业社会,只能在生产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工业社会里出现。这是我理解的“权利”,是在费老提出“权力”解释的基础上的发散型思考。费老所讲的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是一种划分,主要谈的是静态的区别,并延伸到经济对横暴权力的约束、农村松散无为治理的解读。赵兵编者语《查令十字街84号》是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被誉为 “爱书人的圣经”。《乡土中国》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书,是什么东西?》用图画形式对书是什么东西这个问题,呈现无数充满惊喜的温馨答案。这是我们在“一本书的旅程”图书漂流活动中挑选的三本风格不同的书,每本书征集到了十位读者,有自由学者,有都市白领,有文艺青年,有图书馆员,有全职妈妈……不同的阅读视角,不同的阅读感受,与书相遇的怦然心动,阅读之后的只言片语……这些美好的共读时光,不仅仅是人与书的相遇,更美妙的是人与人的相遇,这是书带给我们的无限种可能际遇。“一本书的旅程”阅读笔记也是福田区图书馆“一间书房”推出的阅读杂志《一册》的“共读”专栏。《一册》是为了满足读者个性化阅读交流需求,以“一间书房”阅读推广活动为依托,集结“一间书房”文化志愿者、资深读者、图书馆员等众多群体原创文章、经典文学推荐、阅读专题资讯等内容于一体的原创半年刊阅读刊物。希望《一册》可以促进读者之间的阅读分享交流,也鼓励大家积极分享创作。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连载这些共读笔记。《查令十字街84号》往期共读:程亚男:那些风花雪月的书事 | 共读笔记魏小河:缘悭一面,情深缘浅 | 共读笔记王菲:相逢一笑,终不敌相见无期 | 共读笔记许慧岚:你我之间,只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 共读笔记曾艳:恋人未满,如果你路过,请代我一吻 | 共读笔记Sake:平淡之间,深刻入血 | 共读笔记《乡土中国》往期共读:李程:地方性和国际化=鱼和熊掌? | 共读笔记王评:我怀念的,是乡土中国的乡土气息 | 共读笔记杨晓青:我们都是风筝,乡土情结就是身后的线 | 共读笔记曾治平:乡土本色,是谓离土不易,是谓至真至诚 | 共读笔记段丽华:中国人有土里根,代代凋零又新生 | 共读笔记段建仁:《乡土中国》深入社会和人心肌理 | 共读笔记深圳小刀:从《乡土中国》看中国儿童观念为何发展迟滞郝纪柳:乡土中国才是中国最本质的模样 | 共读笔记赵兵:“裙带关系”“人治重于法治”这样产生 | 共读笔记编辑:乃凡转载请注明来源